关注CCTV公益新闻,本网站与央视网、中央电视台无关。

       

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主任 傅潇霄女士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奋楫争先国际教育事业,热血不改教育树人心愿

——访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主任 傅潇霄女士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是英国著名的红砖大学,百年积淀造就了她充满人文色彩的校园情怀,建校近200年来,曼大一共培养了25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学术领域上取得了这样瞩目的成就,曼彻斯特大学依然不忘自己教书育人之本,不断地改革教学模式,探索教育的无限可能性。早在二十多年前,曼彻斯特大学就已经采取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这种打破时空的教学模式得以让别国的学生无需远赴重洋也能够获取曼彻斯特大学强大的教学师资资源。

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才得以依托“曼大”的教育资源落座上海。傅潇霄女士是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的创办人,2008年她接触到了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的国际项目,抱着不知未来如何但依旧全力以赴的心态,她在上海创办了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中国中心。2016年曼大校长亲临上海,正式命名商学院中国中心为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如今,14年过去了,傅潇霄带领团队,见证了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的发展并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光,一路上从无到有,万丈高楼平地起,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锦时筑梦 ,勇拓教育新版图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傅潇霄来说,和曼彻斯特大学的相遇,即是机缘巧合,却也是冥冥之中的注定。

傅潇霄就读于国内的本科,毕业后在某高校就职。期间,傅潇霄展现出了自己出类拔萃的能力,不仅在省级的授课大赛中夺奖,更是被学校破格升任为讲师。在职场有一定的发展后,傅潇霄决定要留学深造。最终,她凭借着优秀的工作履历,获得全额奖学金赴英留学。

只有临深溪,才知地之厚;只有攀高山,才知天之高。对于傅潇霄来说,在英国、所收获的知识与经历,是人生巨大的财富,是无法用时间来衡量的。在英国的每一天,她都过得忙碌且充实。经过了更加系统的专业学习后,傅潇霄又先后在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就职。

而正是这些年从未间断的学习与工作的打磨,让傅潇霄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为她带来了与曼彻斯特大学合作的机会。

由于工作的原因,傅潇霄结识了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全球事务执行官Nigel Banister。恰巧当时Banister先生正在上海寻找一个适合的合作者、引领者,把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优秀的项目引入到中国,于是在一杯咖啡的时间里,傅潇霄听Banister先生畅谈商学院项目的未来蓝图,同时分享了自己的对于未来教育行业的见解。而正是这一次会见,促成了傅潇霄与曼彻斯特大学的合作。

“要不要放弃现在稳定高薪的工作去完成这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初期,傅潇霄也存在这样的疑问。但这个疑问并没有困扰她很久,对她来说,人生充满了不确定的挑战,而不确定,才是生命的本色。于是很快,傅潇霄就辞去了原来的工作,正式开启了创新之路。

2008年曼彻斯特商学院中国中心正式成立。彼时的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采用的是在国内鲜有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授课,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创业初期人才缺乏的困境,都让傅潇霄这一路走得异常艰辛。创立中心的初期,傅潇霄一人担起了中心几乎所有的工作,无论是战略规划、市场调研、寻找合作伙伴,还是租赁办公室、招募团队、向潜在学员介绍曼大的课程以及新型教学模式,她都亲历亲为,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回望过去这一路,傅潇霄坦言,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所有的艰难困苦都随着曼彻斯特商学院中国中心的慢慢壮大而被释放。如今,曼彻斯特商学院中国中心已经升级为“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2020年中心又进行了全面升级,迁址到上海的另一地标性建筑——尚嘉中心,全新升级的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进一步地完善了高科技教学设备,为学员带来更先进、智能的学习体验。经过十四年的发展,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已跃居为曼彻斯特大学第一大海外中心。已有身在中国的近3000名职场人士和企业家受益于曼大的优质的国际商科教育。

砥砺深耕 ,引领创新新模式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科技走进教育领域,线上教学开始在中国逐步普及,而疫情的到来,更是将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向了盛行状态。然而,在2008年,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刚成立的时候,混合教学的概念在国内还鲜为人知,没有人能够预测到现今混合教学的形势,甚至傅潇霄身边有不少朋友都在为她担忧:如此新颖的教学模式真的能办得起来吗?

曼彻斯特大学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项目,旨在打破曼大的大学“围墙”,让身在全球各地的学员可以有机会享有与英国曼大本部一样的教学资源。以曼彻斯特全球在职MBA项目为例,学员可以在线上学习的同时,选择在大学任何国际中心参加教学研讨会,并在达到所有毕业要求后颁发与在英全日制MBA完全一致的学位证书。混合式教学意味着学员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自学课程内容、完成并上交作业,再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带入课堂,在每学期的中期阶段才第一次有线下老师面授的工作坊。一开始连傅潇霄也感觉到疑惑,这样的授课方法,与我们长期接触的教育模式都不一样,曼大的教学模式能够被接受吗?

然而,几年的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模式深受职场人士的欢迎。因为混合教学不仅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学员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反思能力,同时,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毕竟商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所学的知识投入管理实践,充分运用到工作中,而混合模式的教学法,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让学员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曼彻斯特大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校友,也在持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口口相传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使得曼彻斯特大学在中国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其商科教育更是得到了中国商学院同行及业界的认可和尊重。目前,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负责管理的曼大项目包括:曼彻斯特全球在职MBA、印第安纳-曼大双学位MBA、国际时尚营销、金融管理、教育领导力实践等专业在职硕士课程。其中曼彻斯特全球在职MBA同时获得了主流媒体授予的“最具品牌影响力MBA奖”和“中国最具竞争力十大MBA项目”奖项。而十几年始终坚持不懈地带领着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成长的傅潇霄女士,也两度获得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授予的“中国商科教育领航人物”大奖以及腾讯教育“最具变革力商学院院长”、大本钟“海归十大杰出青年奖”和上海日报“女性领导力”奖。

履践致远, 促进文化深交流

作为曼彻斯特大学在海外的第一大中心和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先锋,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今日的成就,也亦然离不开英国本部的支持、交流和互动。

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自成立以来,传承了曼大“Knowledge,Wisdom,Humanity”的校训精神。为了让学员能够体会到曼大的学习氛围和校园精神,在中国中心,供学员使用的讨论室、休息区和员工区域也在设计上结合了曼彻斯特大学英国本土元素。此外,中国中心每年都会举办社会责任论坛,建立社会责任公益月,鼓励学员们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同时教育领导力实践硕士项目的引入也助力了曼大中国中心在公益活动上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教育和公益事业,践行曼大校园精神。此外,中心还成立了各类校友行业俱乐部,将各行各业的校友聚在一起,互相交流进步,帮助校友们拓展人脉发展职业。

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摄入,更是文化的交流。2017年,为了深度促进中英的文化交流,傅潇霄创办了民间外交平台“曼享汇”。同年12月,“曼享汇”在中英两国外交官、企业家、艺术家和资深校友的见证下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对于“曼享汇”,傅潇霄坦言,她的初心,是想让中英两国的优秀青年能够依托这个平台进行友好的交流。归国学子也能够依托这个平台,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民间外交。作为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的常务理事,她深切地希望中国的留学生们能够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成为助力中国外交的一支重要民间力量。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现在的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已然成为了中英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一个良好示范。对于傅潇霄来说,教育需要不忘初心,践行育才使命。她将继续带领曼彻斯特中国中心,探索跨国教育的统一性和多元性,培养适应新经济形势、具有远大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

 

Copyright © by CCTV公益新闻,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文字和图片转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